序
天下之事。統(tǒng)之有宗。會之有元。言簡而盡。事核而當。斯為至矣。百家者流。莫大于醫(yī)。醫(yī)莫先于脈。浮沉之不同。遲數(shù)之反類。曰陰曰陽。曰表曰里。抑亦以對待而為名象焉。有名象而有統(tǒng)會矣。高陽生之七表八里九道。蓋鑿鑿也。求脈之明。為脈之晦?;蛘咴弧C}之道大矣。古人之言亦伙矣。猶懼弗及。而欲以此統(tǒng)會該之。不既太簡乎。嗚呼。
至微者脈之理。而名象著焉。統(tǒng)會寓焉。觀其會通。以知其典禮。君子之能事也。由是而推之。則溯流窮源。因此識彼。
諸家之全。亦無遺珠之憾矣。
脈象大旨
脈者氣血之先也。氣血盛則脈盛。氣血衰則脈衰。氣血熱則脈數(shù)。氣血寒則脈遲。氣血微則脈弱。氣血平則脈治。
又長人脈長。短人脈短。性急人脈急。性緩人脈緩。左大順男。右大順女。男子尺脈常弱。女子尺脈常盛。此皆其常也。
反之者逆。
左右手配臟腑部位
左手寸口。心小腸脈所出。
左關(guān)。肝膽脈所出。
左尺。腎膀胱脈所出。(命門與腎脈通)右手寸口。肺大腸脈所出。
右關(guān)。脾胃脈所出。
右尺命門(心包絡(luò)手心主)三焦脈所出。
五臟平脈
心脈浮大而散。肺脈浮澀而短。肝脈弦而長。脾脈緩而大。腎脈沉而軟滑(素問。心平脈。累累如連珠。如循瑯。
此長滑之象也。心為肝子。脈不離弦。故仲景謂心脈洪大而長。肺脈澀短。是動力不盛。而形體鋪寬也。)心合血脈。心脈循血脈而行。持脈指法。如六菽之重。按至血脈而得者為浮。稍稍加力。脈道粗者為大。又稍加力脈道闊軟者為散。
肺合皮毛。肺脈循皮毛而行。持脈指法。如三菽之重。按至皮毛而得者為浮。稍稍加力。脈道不利為澀。又稍加力。
不及本位曰短。(澀只是來勢不勇。短只是寬軟不挺。)肝合筋。肝脈循筋而行。持脈指法。如十二菽之重。按至筋而脈道如箏弦相似為弦。次稍加力。脈道迢迢者為長。
脾合肌肉。脾脈循肌肉而行。持脈指法。如九菽之重。按至肌肉如微風輕柳梢之狀為緩。次稍加力。脈道敦實者為大。
腎合骨。腎脈循骨而行。持脈指法。按至骨上而得者為沉。次重而按之。脈道無力為濡。舉指來疾流利者為滑。(濡是脈體之柔潤。非脈應(yīng)指無力也。)凡此五臟平脈。要須察之久久成熟。一遇病脈。自然可曉。經(jīng)曰。先識經(jīng)脈。而后識病脈。此之謂也。(五臟平脈病脈死脈。素問玉機真藏平人氣象兩篇。言之至詳且密。此文所敘。乃從難經(jīng)錄出。其義未全。)
四時平脈
春弦。夏洪。秋毛。冬石。長夏四季脈遲緩。
呼吸沉浮定五臟脈
呼出心與肺。吸入腎與肝。呼吸之間。脾受谷味。其脈在中。心肺俱浮。浮而大散者心。浮而短澀者肺。腎肝俱沉。
牢而長者肝。濡而來實者腎。脾為中州。其脈在中。因指下輕重以定五臟。
即前所謂三菽六菽之重也。
諸脈條辨
(出程觀泉醫(yī)述。系衰輯景岳士材之書而成。以其簡切。故僭注而附錄之。其論各脈情勢。蓋校之滑氏樞要。尤見真諦云。)浮脈。只輕手便得。非必中沉俱無。若崔氏云。有表無里。有上無下。則脫然無根?;煊谏⒚}矣。非浮脈之真面目也(脈有素浮素沉之體。故浮無定候。以指面初到脈上為候也。)洪脈。只是根腳闊大。卻非堅硬。若大而堅硬。則為實脈。而非洪脈矣。經(jīng)曰。大則病進。謂其氣方張也。又曰。
形瘦脈大。多氣者死。謂形與脈不合也。(洪兼情勢。橫寬而起伏又大也。)虛之異于散者。虛脈按之雖。猶可見也。散脈按之絕無。不可見也。虛之異于芤者。虛則愈按而愈。芤則重按而仍見也。(虛脈中空。散脈邊散。芤血虛且寒。故浮面多一層硬皮也。)散有二義。一自有漸無之象。一散亂不整之象。比如楊花散漫?;蛑翑?shù)不齊?;蚨喙巡灰?。為危殆之候。若心脈浮大而散。肺脈短澀而散。皆平脈也。軟散則病脈矣。腎脈軟散。腎敗之征。脾脈代散。土絕之候。若二脈交見。尤為必死之符。(乍大乍小。乍疏乍數(shù)。至之散也。亂如麻子。形之散也。皆主死。尋常病脈。只是形體寬泛。而兩邊不斂。渾渾不清耳。)營行脈中。脈以血形。芤脈中空。脫血之象也。訣云。寸芤積血在胸中。關(guān)內(nèi)逢芤腸胃癰。是以芤為蓄血積聚之實脈。非失血虛家之空脈矣。且云兩頭有。以頭字換脈經(jīng)之邊字。便相去千里矣。(芤脈浮大而弦。按之中空。故兩頭有。
指下無。非如陰絕陽絕之不因。按而自不至也。訣語未誤。寸芤積血。關(guān)芤腸癰。古人已有驗之者。)濡脈之浮。與虛脈相類。但虛脈形大。而濡脈形小也。濡脈之細小。與弱脈相類。但弱在沉分。而濡在浮分也。
偽訣云。按之似有舉還無。是弱脈而非濡脈矣。濡脈之無根。與散脈相類。但散脈從浮大而漸至于沉絕。濡脈從浮小而漸至于不見也。從大而至無者。全兇之象。從小而至無者。兇吉相半也。在久病老年之人見之。尚未至于必絕。若平人少壯暴病見之。名為無根。去死不遠矣(濡即所謂芤而有胃氣者若浮薄至極。則為散不為濡矣。)微之為言無也。其象極細極軟。仲景曰??M縈如蛛絲。狀其細而難見也。瞥瞥如羹上肥。狀其軟而無力也。輕取如無。故曰陽氣衰。重按欲絕。故曰陰氣竭。久病得之多不可救。謂正氣將次滅絕也。卒病得之猶或可生。謂邪氣不至深重也。(曾診工人感冒。力作不休。數(shù)日困極。身燥氣喘。脈在皮毛。然。一息不知十幾至。用大溫潤。兼通營衛(wèi)。
天明得汗而解。若正發(fā)汗死矣。)向以革脈即牢脈。非也。蓋革浮而牢沉。革虛而牢實。形與證皆異也。叔和云。三部脈革。久病得之死。卒病得之生。甲乙經(jīng)曰。渾渾革至如涌泉。病進而色弊。綿綿其去如弦絕者死。言急如涌泉。則浮取之不止于弦大。而且數(shù)且搏且滑矣。曰弦絕。不止于豁然。而且無根蒂矣。(綿綿其去如弦絕。乃別一事。不與上文連義也。解弦絕。尤不合。)腎之為藏。配坎應(yīng)冬。萬物蟄藏。陽氣下陷。故其脈主沉。陰而居里。若誤與之汗。則如蟄蟲。出而見霜。若誤與之下。則如飛蛾。入而見湯。
伏脈主病。在沉陰之分隱深之處。非輕淺之劑。所得破其藩垣也。傷寒以一手脈伏為單伏。兩手脈伏為雙伏。不可以陽證見陰脈為例?;鹦皟?nèi)郁不得發(fā)越。乃陽極似陰。故脈伏者。必得大汗而解。如久旱將雨。必先六合陰晦。一回雨后。庶物咸蘇也。又有陰證傷寒。先伏陰在內(nèi)。而外復感寒邪。陰盛陽衰。四肢厥逆。六脈沉伏。須投姜附。及灸關(guān)元。
陽始回而脈始出矣。若太溪沖陽皆無脈者。必死無疑。(伏者。以其中藏有物也。故無溫補之法。若中虛不宜疏散者。皆脫脈之類也。篇中所指兩條。一陽氣之自窒。一陰氣之見逼也。)樹以根深為牢。蓋深入于下者也。監(jiān)獄以禁固為牢。蓋深藏于內(nèi)者也。仲景云。寒則牢堅。又有堅固之義也。沈氏曰。似沉似伏。牢之位也。實大弦長。牢之體也。牢脈主病以其在沉分也。故悉屬陰寒。以其形弦實也。故咸為堅積。
若失血亡精之人。內(nèi)虛當?shù)酶锩}。若反得牢脈。是脈與證反。可卜死期矣。(冬脈如營。營即牢之義也。陽藏于內(nèi)。故深居而充實有力也。若陰踞于內(nèi)。則陽熄而死硬矣。牢脈動力盛大。不得為死。以有陽也。)實為邪氣盛滿堅勁有余之象。既大矣而且長且堅。三候皆然。則諸陽之象。莫不畢備。故但主實熱。不主虛寒。
緊與實雖相似而實相懸。緊者熱為寒束。故其象繃急而不寬舒。實者邪為火迫。故其象堅滿而不和柔。(一寒裹于外。
一邪充于內(nèi)。)素問云。脈弱以滑。是有胃氣。脈弱以澀。是為久病。蓋弱堪重按。陰猶未絕。若兼澀象。則氣血交敗。生理滅絕矣。(指下波瀾。形之滑也。起伏自然。勢之滑也。一血充。一氣暢也。)微脈模糊而難見。細脈則顯而易見。故細比于微。稍稍較大也。細為血少氣衰。故吐利失血。得沉細者生。憂勞過度之人。脈亦多細。為自戕其血氣也。大抵細脈微脈。俱為陽氣衰殘之候。非行溫補。何以復其散失之元乎。(微有極細。
亦有極薄。細則有濃有薄。有弱有強。各有主病不同。不得專指為微細也。)陰性多滯。故陰寒之證。脈必見遲。與緩脈絕不相類。蓋緩以形之寬縱得名。遲以至數(shù)不及為義。緩脈四至。寬緩和平。遲脈三至。遲滯不前。二脈迥別。
澀脈往來遲難。有類乎止。而實非止也。有類乎散。實非散也。須知浮而極細極軟。似有若無。為微脈。浮而且細且軟。為濡脈。沉而且細且軟。為弱脈。三脈皆有似于澀。而實有分別。(澀脈專在動勢上見。故往來遲難四字至切。微濡弱三脈以形見。有兼澀者。有不兼澀者。澀脈不盡類散也。)古人譬諸徐行而怠。偶一步??蔀榻Y(jié)脈傳神。大凡熱。則流行寒則凝。結(jié)如冬冷則冰。堅理勢然也。人惟少火衰弱中氣虛寒失其干健之。運則氣血痰食互相糾纏。營運之機不利。故脈應(yīng)之而成結(jié)也。(結(jié)即澀脈之兼緊者。)結(jié)促之止。止無常數(shù)。代脈之止。止有常數(shù)。結(jié)促之止。一止即來。代脈之止。良久方至。內(nèi)經(jīng)以代脈之見。為藏氣衰微。脾經(jīng)脫絕之候。惟傷寒心悸。懷胎三月?;蚱咔樘^。跌打重傷。及風家痛家。俱不忌代脈?;驘o病而羸瘦脈代者。危候也。久病脈代。萬難回春。又云。少得代脈者死。老得代脈者生。自當通變(結(jié)促是有一至略間而并來。代乃直少一至也。仍須細察脈神。以定吉兇。少得代死。老得代生。必是專指一病。非可概論也。)緩脈以寬舒和緩為義。與緊脈相反。若陽寸陰尺。上下同等。浮大而軟。無有偏勝。為緩而和勻。此真胃氣脈也。
土為胃氣之母。中氣調(diào)和。則百病不生。一切脈中。皆須挾緩。謂之胃氣。非病脈也。兼乎浮遲虛濡細澀之形者。為病不足。為風為表虛也。(指下柔勻。形之緩也。來去從容如一。氣之緩也。若病脈。皆屬于濕熱之類)數(shù)之為義。躁急而不能中和也?;鹦约彼?。故陽盛之證。脈來必數(shù)肺部見之。為金家賊脈。秋月逢之。為克令兇征。
滑之為言。往來流利。而不滯澀也。蓋脈者血之府也。血枯則脈澀。血盛則脈滑。(滑澀固由于血。實由于津液之載血而行者。有盛衰也。故澀脈之治。宜行血而生津。)緊者繃急而兼絞轉(zhuǎn)之象。熱則筋縱。寒則筋急。此為熱郁于內(nèi)而寒束于外。故緊急絞轉(zhuǎn)之象見焉。合觀內(nèi)經(jīng)之左右彈。仲景之如轉(zhuǎn)索。丹溪之如紉線。叔和之如切繩??梢娋o之為義。不獨縱有挺急抑且橫有轉(zhuǎn)側(cè)也緊脈之挺急。與弦相類。但比之于弦。有更加挺勁之異。與轉(zhuǎn)如繩索之殊也。(巢氏以弦洪相搏為緊。此即熱氣內(nèi)郁之象。脈訣所論緊脈主病是也。若內(nèi)外皆寒。則堅細而澀。當屬之結(jié)脈矣。)促脈之故。得于藏氣乖違者。十之六七。得于真元衰憊者。十之二三?;?。因氣滯。或因血凝?;蛞蛱低!;蛞蚴驰?。或外因六氣。內(nèi)因七情。皆能阻其營運之機而為促也。如止數(shù)漸稀。則病瘥。止數(shù)漸增。則病劇。(與前論結(jié)脈義同宜玩味。)動脈兩頭俯中間起極與短脈相似。但短脈為陰不數(shù)不硬不滑也。動脈為陽且數(shù)且硬且滑也(由陰出陽。怒之象也。)疾一名極。總是急速之形。數(shù)之盛者也。惟傷寒熱極。方見此脈。非他疾所恒有也。若勞瘵虛憊之人見之。則陰髓下竭。陽光上亢。有日無月。短期近矣。(此條乃李士材所創(chuàng)。其名實本內(nèi)經(jīng)。但當以內(nèi)經(jīng)靜躁之義為說。不當仍隸于數(shù)也。予詳辨于補義中)弦如琴弦之挺直。而略帶長也。經(jīng)曰。少陽之氣。溫和軟弱。故脈為弦。其氣來實強。為太過。病在外。其氣不實而微。為不及。病在中。又肝脈來。濡弱迢迢。如循長竿末梢。曰肝平。若過實則肝病。急勁則肝死。弦脈與長脈。皆主春令。但弦為初春之象。陽中之陰。天氣猶寒。故如琴弦之端直。而挺然稍帶一分之緊急也。長為暮春之象。純屬于陽。絕無寒意。故如木干之迢直以長。純乎發(fā)生之氣象也。(弦以脈形之挺直言。長以脈氣之充足言。)長脈之應(yīng)。與弦脈略同。但弦之木。為萬物之始生。此主春生之正令。天地之氣至此發(fā)舒。故脈象應(yīng)之為長也。經(jīng)云長則氣治。李月池曰。心脈長者。神強氣旺。腎脈長者。蒂固根深。皆言平脈也。然惟長而和緩。乃合春生之氣。為健旺之征。若長而硬勁。即屬火亢之形。而為疾病之應(yīng)也。(長而硬勁。為火亢。不曰木橫者。氣充形直。其象為洪。而不僅為弦也。)短反乎長。彼應(yīng)春。此應(yīng)秋。彼屬肝。此屬肺。肺主氣。氣屬陽。宜乎充沛。短脈獨見。氣衰之兆。素問曰。肺之平脈。厭厭聶聶。如落榆莢。則短中自有和緩之象。氣仍治也。若短而沉且澀。則氣病矣。
大抵長短二脈。為有余不及之象。長類于弦而盛于弦。為有余。短類于動而衰于動。為不及。弦脈帶急而長脈帶緩。
動脈形滑而且數(shù)。短脈形澀而必遲。誠能細心較量。錙銖不爽者也。(長盛于弦??梢娤覟樾渭薄iL為氣充也。)
持脈總論
(出士材三書)脈狀繁多。未可以二十八字盡也。然于表里陰陽氣血虛實之義。頗能括其綱要矣。如內(nèi)經(jīng)之所曰鼓者。且浮且大也。
曰搏者。且大且強也。曰堅者。實之別名也。曰橫者。洪之別名也。曰急者。緊之別名也。曰喘者。且浮且數(shù)也。曰躁者。且浮且疾也。曰疏者。且遲且軟也。曰格者。人迎倍大也。曰關(guān)者。氣口倍大也。此二脈者。后世不深維內(nèi)經(jīng)之旨。
而誤作病名也。(陰陽不相應(yīng)。病名曰關(guān)格。即以脈名病。有何不可。仲景曰。關(guān)則吐逆。格則不得小便。未嘗專為病名。)曰溢者。自寸口上越魚際。氣有余也。曰覆者。自尺部下達臂間。血有余也。如仲景論脈。曰縱者。水乘火金乘木也。
曰橫者。火乘水。木乘金也。曰逆者。水乘金火乘木也。曰順者。金乘水木乘火也。曰反者。來微去大。病在里也。曰覆者。頭小本大。病在表也。曰高者。衛(wèi)氣盛也。陽脈強也。曰章者。營血盛也。陰脈強也。曰剛者。高章相搏也。曰者。衛(wèi)氣弱也。陽脈衰也。曰卑者。營血弱也。陰脈衰也。曰損者。卑相搏也。內(nèi)經(jīng)十二。仲景十二。凡得二十四脈。未嘗非辨證之旨訣。而世皆置若無聞。則有慚于司命之職矣。雖二十八字。亦以含藏諸義。然不詳二十四字之義。
又安能入二十八字之奧哉。而猶不止此也。陰陽不可不分而剖。色脈不可不合而稽。尺膚不可不詳而考。主病不可不諳而識。四者得而持脈之道。思過半矣。脈要精微論曰。微妙在脈。不可不察。察之有紀。從陰陽始。始之有經(jīng)。從五行生。生之有度。四時為宜。彼春之暖。為夏之暑。彼秋之忿。為冬之怒。四變之動。脈與之上下。是以圣人。持脈之道。
先后陰陽而持之。若陽動陰靜。陽剛陰柔。陰升陰降。陽前陰后。陽上陰下。陽左陰右。數(shù)者為陽。遲者為陰。表者為陽。里者為陰。至者為陽。去者為陰。進者為陽。退者為陰。其恒經(jīng)也。或陰盛之極。反得陽象。或陽亢之極。反得陰征?;蜿柛F而陰乘之?;蜿幐F而陽乘之。隨證更遷。與時變易。此陰陽之不可不分而剖也。岐伯曰。察脈動靜。而視精明。察五色。觀五臟有余不足。六腑強弱。形之盛衰。以此參伍。決死生之分。又曰。形氣相得。謂之可治。色澤以浮。
謂之易已。脈從四時。謂之可治。脈弱以滑。是有胃氣。靈樞曰。色脈與尺。如鼓桴相應(yīng)。青者脈弦。赤者脈鉤。黃者脈代。白者脈毛。黑者脈石。見其色而不得其脈。反得相勝之脈。則死矣得相生之脈。則病已矣。又云。精明五色者。
氣之華也。赤欲如白裹朱。不欲如赭。白欲如鵝羽。不欲如鹽。青欲如蒼璧。不欲如藍。黃欲如羅裹雄黃。不欲如黃土。
黑欲重漆色。不欲如地蒼。此色脈不可不合而稽也。靈樞曰。審尺之緩急大小滑澀。肉之堅脆。而病形定矣。目窠微腫。
頸脈動。時咳。按之手足。而不起。風水膚脹也。尺膚滑而淖澤者風也。尺肉弱者解。安臥脫肉者寒熱。不治。尺膚澀者。風痹也。尺膚粗如枯魚之鱗者。飲也。尺膚熱甚。脈盛躁者。病溫也。脈盛而滑者。汗且出也。尺膚寒。脈小者。泄而少氣。尺膚炬然。寒熱也。肘所獨熱者。腰以上熱。手所獨熱者。腰以下熱。肘前獨熱者。膺前熱。肘后獨熱者。肩背熱。臂中獨熱者。腰腹熱。肘后粗以下三四寸熱者。腸中有蟲。掌中熱者腹熱。掌中寒者腹寒。魚上有青脈者胃中寒。尺炬然熱。人迎大。當奪血。尺堅大。脈小。少氣。有加立死。又曰。脈急者尺膚亦急。脈緩者尺膚亦緩。
脈小者尺膚亦減而少氣。脈大者尺膚亦賁而起。脈滑者尺膚亦滑。脈澀者尺膚亦澀。此尺膚不可不詳而考也。脈要精微論曰。長則氣治。短則氣病。數(shù)則煩心。大則病進。上盛則氣高。下盛則氣脹。代則氣衰。細則氣少。澀則心痛。渾渾革至如涌泉。病進而色弊。綿綿其去如弦絕者死。平人氣象論曰。脈短者頭痛。脈長者足脛痛。脈促上擊者肩背痛。脈沉而堅者病在中。脈浮而盛者病在外。脈沉而弱。寒熱及疝瘕少腹痛。脈沉而橫。脅下有積。腹中有橫積痛。脈沉而喘曰寒熱。脈盛滑堅者病在外。脈小實而堅者病在內(nèi)。小弱以澀。謂之久病。浮滑而疾。謂之新病。脈急者疝瘕少腹痛。
脈滑曰風。脈澀曰痹。緩而滑曰熱中。盛而緊曰脹。臂多青脈曰脫血。尺脈緩澀。謂之解。安臥脈盛。謂之脫血。尺澀脈滑。謂之多汗。尺寒脈細。謂之后泄。尺脈粗常熱者。謂之熱中。此主病之不可不諳而識也。如上所述。不過大略耳。若欲達變探微。非精研靈素。博綜百家。不可也。許引宗曰。脈之候幽而難明。我意所解。口莫能宣也??谇夷苄?。而筆又烏能寫乎。博極而心靈自啟。思極而神鬼將通。則三指有隔垣之照。二豎無膏肓之遁矣。
三部所主
(九候附)寸為陽。為上部。主頭項以下。至心胸之分也。關(guān)為陰陽之中。為中部。主臍腹脅之分也。尺為陰。為下部。主腰足脛股之分也。凡此三部之中。每部各有浮中沉三候。三而三之。為九候也。浮主皮膚。候表及府。中主肌肉。以候胃氣。沉主筋骨。候里及藏也。
診脈之道
凡診脈之道。先須調(diào)平自己氣息。男左女右。先以中指定得關(guān)位。卻齊下前后二指。初輕按以消息之。次中按消息之。再重按消息之。然后自寸關(guān)至尺。逐部尋究。一呼一吸之間。要以脈行四至為率。閏以太息。脈五至。為平脈也。
其有太過不及。則為病脈。看在何部。各以其部斷之。
凡診脈。須要先識時脈胃脈與腑臟平脈。然后及于病脈時脈謂春三月。六部中俱帶弦。夏三月。俱帶洪。秋三月。
俱帶浮。冬三月。俱帶沉。胃脈。謂中按得之。脈和緩。腑臟平脈。已見前章。凡人腑臟脈既平。胃脈和。又應(yīng)時脈。
乃無病者也。反此為病。
診脈之際。人臂長則疏下指。臂短則密下指。三部之內(nèi)。大小浮沉遲數(shù)同等。尺寸陰陽高下相符。男女左右。強弱相應(yīng)。四時之脈不相戾。命曰平人。其或一部之內(nèi)。獨大獨小。偏遲偏疾。左右強弱之相反。四時男女之相背。皆病脈也。凡病脈之見在上曰上病。在下曰下病。左曰左病。右曰右病。左脈不和。為病在表。為陽。在四肢。右脈不和。為病在里。為陰。主腹藏。以次推之。
凡取脈之道。理各不同。脈之形狀。又各非一。凡脈之來。必不單至。必曰浮而弦。浮而數(shù)。沉而緊。沉而細之類。
將何以別之。大抵提綱之要。不出浮沉遲數(shù)滑澀之六脈也。浮沉之脈。輕手重手得之也。遲數(shù)之脈。以己之呼吸而取。
滑澀之脈。則察夫往來之形也。浮為陽。輕手而得之也。而芤洪散大長濡弦。皆輕手而得之之類也。沉為陰。重手而得之也。而伏石短細牢實。皆重手而得之之類也。遲者一息脈三至。而緩微弱皆遲之類也。數(shù)者一息脈六至。而疾促皆數(shù)。
之類也?;蛟换惡鯏?shù)。澀類乎遲。何也。然脈雖是而理則殊也。彼遲數(shù)之脈。以呼吸察其至數(shù)之疏數(shù)。此滑澀之脈。
則以往來察其形狀也。數(shù)為熱。遲為寒?;瑸檠鄽馍?。澀為氣多血少。所謂脈之提綱。不出乎六字者。蓋以其足以統(tǒng)夫表里陰陽冷熱虛實風寒燥濕臟腑血氣也。浮為陽為表。診為風為虛。沉為陰為里。診為濕為實。遲為在藏。為寒為冷。
數(shù)為在府。為熱為燥?;瑸檠杏唷瓰闅猹殰?。人一身之變。不越乎此。能于是六脈之中以求之。則疚病之在人者。
莫能逃焉(內(nèi)經(jīng)以滑為血少氣多。澀為氣少血多者。蓋氣盛而血不能壅之則滑血壅而氣不能行之則澀也)持脈之要有三。
曰舉。曰按。曰尋。輕手循之曰舉。重手取之曰按。不輕不重。委曲求之曰尋。初持脈。輕手候之。脈見皮膚之間者。
陽也。腑也。亦心肺之應(yīng)也。重手得之。脈附于肉下者。陰也。藏也。亦肝腎之應(yīng)也。不輕不重。中而取之。其脈應(yīng)于血肉之間者。陰陽相適。中和之應(yīng)。脾胃之候也。若浮中沉之不見。則委曲而求之。若隱若見。則陰陽伏匿之脈也。三部皆然。
察脈。須識上下來去至止六字。不明此六字則陰陽虛實不別也。上者為陽。來者為陽。至者為陽。下者為陰。去者為陰。止者為陰也。上者。自尺部上于寸口陽生于陰也。下者。自寸口下于尺部。陰生于陽也。來者。自骨肉之分而出于皮膚之際。氣之升也。去者。自皮膚之際而還于骨肉之分。氣之降也。應(yīng)曰至。息曰止也。明脈須辨表里虛實四字。
表陽也。府也。凡六淫之邪。襲于經(jīng)絡(luò)。而未入胃府及藏者。皆屬于表也。里陰也。藏也。凡七情之氣。郁于心腹之內(nèi)。
不能越散。飲食五味之傷。留于腑臟之間。不能通泄。皆屬于里也。虛者。元氣之自虛。精神耗散。氣力衰竭也。實者。
邪氣之實。由正氣之本虛。邪得乘之。非元氣之自實也。故虛者補其正氣。實者瀉其邪氣。經(jīng)所謂邪氣盛則實。精氣奪則虛。此大法也。
凡脈之至。在肌肉之上。出于皮膚之間者。陽也。府也。行于肌肉之下者。陰也。藏也。若短小而見于皮膚之間者。
陰乘陽也。洪大而見于肌肉之下者。陽乘陰也。寸尺皆然。
東垣云。不病之脈。不求其神。而神無不在也。有病之脈。則當求其神之有無。謂如六數(shù)七極。熱也。脈中(此中字浮中沉之中)有力。(言有胃氣)即有神矣。為泄其熱。三遲二敗。寒也。脈中有力。(說并如上)即有神矣。為去其寒。若數(shù)極遲敗中。不復有力。為無神也。將何所恃邪。茍不知此。而遽泄之去之。人將何所根據(jù)而主耶。故經(jīng)曰。脈者氣血之先。氣血者人之神也。善夫。
脈陰陽類成
浮不沉也。按之不足。輕舉有余。滿指浮上。曰浮。為風虛動之候。為脹。為風。為。為滿不食。為表熱。為喘。
浮大傷風鼻塞。浮滑疾為宿食。浮滑為飲。左寸浮。主傷風發(fā)熱。頭疼目眩。及風痰。浮而虛遲。心氣不足。心神不安。
浮散。心氣耗。虛煩。浮而洪數(shù)。心經(jīng)熱。關(guān)浮。腹脹。浮而數(shù)。風熱入肝經(jīng)。浮而促。怒氣傷肝。心胸逆滿。尺浮。
膀胱風熱。小便赤澀。浮而芤。男子小便血。婦人崩帶。浮而遲。冷疝臍下痛。右寸浮。肺感風寒??却逄椤W院贵w倦。浮而洪。肺熱而咳。浮而遲。肺寒喘嗽。關(guān)浮。脾虛。中滿不食。浮大而澀。為宿食。浮而遲。脾胃虛。尺浮。風邪客下焦。大便秘。浮而虛。元氣不足。浮而數(shù)。下焦風熱。大便秘。(諸脈指下真形。與其主病。俱少所發(fā)明。讀者當以意測之。推見其本。乃為有得)沉。不浮也。輕手不見。重手乃得。為陰逆陽郁之候。為實。為寒。為氣。為水。為停飲。為瘕。為脅脹。為厥逆。為洞泄。沉細為少氣。沉遲為痼冷。沉滑為宿食。沉伏為霍亂。沉而數(shù)內(nèi)熱。沉而遲內(nèi)寒。沉而弦心腹冷痛。左寸沉。心內(nèi)寒邪為痛。胸中寒飲脅疼。關(guān)沉。伏寒在經(jīng)。兩脅刺痛。沉弦。癖內(nèi)痛。尺沉。腎藏感寒。腰臂冷痛。小便濁而頻。男為精冷。女為血結(jié)。沉而細。脛陰癢。溺有余瀝。右寸沉。肺冷。寒痰停蓄虛喘少氣。沉而緊滑??人?。沉細而滑。骨蒸寒熱皮毛焦干。關(guān)沉。胃中寒積。中滿吞酸。沉緊懸飲。尺沉。病水。腰腳疼。沉細下利。又為小便滑。
臍下冷痛。
遲。不及也。以至數(shù)言之。呼吸之間。脈僅三至。減于平。脈一至也。為陰勝陽虧之候。為寒。為不足。浮而遲表有寒。沉而遲里有寒。居寸為氣不足。居尺為血不足。氣寒則縮。血寒則凝也。左寸遲。心上寒。精神多慘。關(guān)遲。筋寒急手足冷。脅下痛。尺遲。腎虛便濁。女人不月。右寸遲。肺感寒。冷痰氣短。關(guān)遲。中焦寒。及脾胃傷冷物不食。
沉遲為積。尺遲。為藏寒泄瀉。小腹冷痛。腰腳重。
數(shù)。太過也。一息六至。過平脈兩至也。為煩滿。上為頭疼上熱。中為脾熱口臭。胃煩嘔逆。左為肝熱目赤。右下為小便黃赤大便秘澀。浮數(shù)表有熱。沉數(shù)里有熱也。
虛。不實也。散大而軟。舉按豁然。不能自固。氣血俱虛之。診也。為暑。為虛煩多汗。為恍惚多驚。為小兒驚風。
實。不虛也。按舉不絕。迢迢而長。動而有力。不疾不遲。為三焦氣滿之候。為嘔。為痛。為氣寒。為氣聚。為食積。為利。為伏陽在內(nèi)。左寸實。心中積熱??谏喁?。咽疼痛。實大。頭面熱風煩燥。體痛面赤。關(guān)實。腹脅痛滿。實而浮大。肝盛。目暗赤痛。尺實。小腹痛。小便澀。實而滑。淋瀝莖痛溺赤。實大。膀胱熱。溺難。實而緊腰痛。右寸實。胸中熱。痰嗽煩滿。實而浮。肺熱。咽燥痛。喘咳氣壅。關(guān)實。伏陽蒸內(nèi)。脾虛食少。胃氣滯。實而浮。脾熱。消中善饑。口干勞倦。尺實。臍下痛。便難。或時下痢。
洪。大而實也。舉按有余。來至大而去且長。騰上滿指。為榮絡(luò)大熱。血氣燔灼之候。為表里皆熱。為煩。為咽干。
為大小便不通。左寸洪。心經(jīng)積熱。眼赤口瘡頭痛內(nèi)煩。關(guān)洪。肝熱及身痛。四肢浮熱。尺洪。膀胱熱小便赤澀。右寸洪。肺熱毛焦。唾粘咽干。洪而緊。喘急關(guān)洪。胃熱。反胃嘔吐口干。洪而緊。為脹。尺洪。腹?jié)M。大便難或下血。
微。不顯也。依稀輕細。若有若無。為氣血俱虛之候。為虛弱。為泄。為虛汗。為崩漏敗血不止。為少氣。浮而微者陽不足。必身惡寒。沉而微者陰不足。主藏寒下利。左寸微。心虛。憂惕。榮血不足。頭痛胸痞。虛勞盜汗。關(guān)微。
胸滿氣乏。四肢惡寒拘急。尺微。敗血不止。男為傷精尿血。女為血崩帶下。右寸微。上焦寒痞。冷痰不化。中寒少氣。
關(guān)微。胃寒氣脹。食不化。脾虛噫氣。心腹冷痛。尺微。藏寒泄瀉臍。下冷痛。
弦。按之不移。舉之應(yīng)手端直如弓弦。為血氣收斂。為陽中伏陰。或經(jīng)絡(luò)間為寒所滯為痛。為瘧。為拘急。為寒熱。
為血虛。為盜汗。為寒凝氣結(jié)。為冷痹。為疝。為飲。為勞倦。弦數(shù)為勞瘧。雙弦脅急痛。弦長為積。左寸弦。頭疼心惕。勞傷盜汗乏力。關(guān)弦。脅肋痛癖。弦緊為疝瘕。為瘀血。弦小寒癖。尺弦。少腹痛。弦滑腳痛。右寸弦。肺受寒。
咳嗽胸中有寒痰。關(guān)弦。脾胃傷冷宿食不化。心腹冷痛。又為飲。尺弦。臍下急痛不安。下焦停水。
緩。不緊也。往來紆緩。呼吸徐徐。以氣血向衰。故脈體為之徐緩爾。為風。為虛。為痹。為弱。為疼。在上為項強。在下為腳弱。浮緩沉緩。血氣俱弱。左寸緩。心氣不足。怔忡多忘。亦主項背急痛。關(guān)緩。風虛眩暈。腹脅氣結(jié)。
尺緩。腎虛冷。小便數(shù)。女人月事多。右寸緩。肺氣浮。言語短氣。關(guān)緩。胃氣虛弱。浮緩。脾氣虛弱。不沉不浮。從容和緩。乃脾家本脈也。尺緩下寒腳弱。風氣秘滯。浮緩。腸風泄瀉。沉緩。小腹感冷。
滑。不澀也。往來流利。如盤走珠。不進不退。為血實氣壅之候。蓋氣不勝于血也。為嘔吐。為痰逆。為宿食。為經(jīng)閉(滑而不斷絕。經(jīng)不閉。有斷絕者。經(jīng)閉)上為吐逆。下為氣結(jié)。滑數(shù)為結(jié)熱。左寸滑。心熱?;鴮嵈蟆P捏@舌強。關(guān)滑肝熱。頭目為患尺滑。小便淋澀。尿赤。莖中痛。右寸滑。痰飲嘔逆?;鴮?。肺熱。毛發(fā)焦。隔壅咽干。痰暈?zāi)炕?。涕唾粘。關(guān)滑。脾熱??诔?。及宿食不化。吐逆。滑實。胃熱。尺滑。因相火炎而引飲多。臍冷腹鳴或時下利。
婦人主血實氣壅。月事不通。若和滑。為孕。
澀。不滑也。虛細而遲。往來難。三五不調(diào)。如雨沾沙。如輕刀刮竹然。為氣多血少之候。為少血。為無汗。為血痹痛。為傷精。女人有孕為胎痛。無孕為敗血病。左寸澀。心神虛耗不安。及冷氣心痛。關(guān)澀。肝虛血散。肋脹脅滿。
身痛。尺澀男子傷精及疝。女人月事虛敗。若有孕。主胎漏不安。右寸澀。脾弱不食。胃冷而嘔。尺澀。大便澀。津液不足。小腹寒。足脛逆冷。(經(jīng)云?;邆麩?。澀者中霧露。)長。不短也。指下有余。而過于本位。氣血皆有余也。為陽毒內(nèi)蘊三焦煩郁為壯熱。
短。不長也。兩頭無。中間有。不及本位。氣不足以前導其血也。為陰中伏陽。為三焦氣壅。為宿食不消。
大。不小也。浮取之若浮而洪。沉取之大而無力。為血虛。氣不能相入也。經(jīng)曰大為病進。
小。不大也。浮沉取之。悉皆損小。在陽為陽不足。在陰為陰不足前大后小。則頭疼目眩。前小后大。則胸滿氣短。
緊。有力而不緩也。其來勁急。按之長。舉之若牽繩轉(zhuǎn)索之狀。為邪風激搏。伏于榮衛(wèi)之間。為痛。為寒。浮緊為傷寒身痛。沉緊為腹中有寒。為風癇。左寸緊頭熱目痛。舌強。緊而沉。心中氣逆冷痛。關(guān)緊。心腹?jié)M痛。脅痛肋急。
緊而盛。傷寒渾身痛。緊而實。癖。尺緊。腰腳臍下痛。小便難。右寸緊。鼻塞膈壅。緊而沉滑。肺實咳嗽。關(guān)緊。
脾寒腹痛吐逆。緊盛。腹脹傷食尺緊。下焦筑痛。
弱。不盛也。極沉細而軟。怏怏不前。按之欲絕未絕。舉之即無。由精氣不足。故脈萎弱而不振也。為元氣虛耗。
為萎弱不前。為痼冷。為關(guān)熱。為泄精。為虛汗。老得之順。壯得之逆。左寸弱。陽虛。心悸自汗。關(guān)弱。筋痿無力。
婦人主產(chǎn)后客風面腫。尺弱。小便數(shù)。腎虛耳聾。骨內(nèi)痛。右寸弱。身冷多寒。胸中短氣。關(guān)弱。脾胃虛。食不化。
尺弱。下焦冷痛。大便滑。
動。其狀如大豆。厥厥搖動。尋之有。舉之無。不往不來不離其處。多于關(guān)部見之。(當云只各見本關(guān)之上。)動為痛。為驚。為虛勞體痛。為崩脫。為泄利。陽動則汗出。陰動則發(fā)熱。
伏。不見也。輕手取之。絕不可見。重取之。附著于骨。為陰陽潛伏。關(guān)鬲閉塞之候。為積聚。為瘕疝。為食不消。
為霍亂。為水氣。為榮衛(wèi)氣閉而厥逆。關(guān)前得之為陽伏。關(guān)后得之為陰伏。左寸伏。心氣不足。神不守常。沉憂抑郁。
關(guān)伏。血冷。腰腳痛。及脅下有寒氣。尺伏。腎寒精虛。疝瘕寒痛。右寸伏。胸中氣滯。寒痰冷積。關(guān)伏。中脘積塊作痛。及脾胃停滯。尺伏。臍下冷痛。下焦虛寒。腹中痼冷。
促。陽脈之極也。脈來數(shù)。時一止。復來者。曰促。陽獨盛而陰不能相和也。或怒氣逆上。亦令脈促。為氣粗。為狂悶。為瘀血發(fā)狂。又為氣。為血。為飲。為食。為痰。蓋先以氣熱脈數(shù)而五者或一。有留滯乎。其間則因之而為促。
非惡脈也。雖然。加即死。退則生。亦可畏哉。
結(jié)。陰脈之極也。脈來緩。時一止。復來者。曰結(jié)。陰獨盛而陽不能相入也。為結(jié)。為七情所郁。浮結(jié)為寒邪滯經(jīng)。沉結(jié)為積氣在內(nèi)。又為氣。為血。為飲。為食。為痰。蓋先以氣寒脈緩而五者或一留滯于其間。則因而為結(jié)。故張長沙謂結(jié)促皆病脈。
芤。浮大而軟。尋之中空旁實。旁有中無。診在浮舉重按之間。為失血之候。大抵氣有余。血不足。血不能統(tǒng)氣。
故虛而大。若芤之狀也。左寸芤。主心血妄行。為吐。為衄。關(guān)芤。主脅間血氣痛?;蚋怪叙鲅?。亦為吐血目暗。尺芤。
小便血。女人月事為病。右寸芤。胸中積血。為衄。為嘔。關(guān)芤。腸癰。瘀血。及嘔血不食。尺芤。大便血。又云前大后細脫血也。非芤而何。
革(與牢脈互換)沉伏實大如鼓皮曰革。氣血虛寒。革易常度也。婦人則半產(chǎn)漏下。男子則亡血失精。又為中風寒濕之診也。
濡。無力也。虛軟無力。應(yīng)手散細。如綿絮之浮水中。輕手乍來。重手即去。為血氣俱不足之候。為少血。為無血。
為疲損。為自汗。為下冷。為痹。左寸濡。心虛。易驚。盜汗。短氣。關(guān)濡。榮衛(wèi)不和。精神離散。體虛少力。尺濡。
男為傷精。女為脫血。小便數(shù)。自汗。多。右寸濡。關(guān)熱憎寒。氣乏體虛。關(guān)濡。脾軟不化飲食。尺濡。下元冷憊。
腸虛泄瀉。
牢。堅牢也。沉而有力。動而不移。為里實表虛。胸中氣促。為勞傷。大抵其脈近乎無胃氣者。故諸家皆以為危殆之脈云。亦主骨間疼痛。氣居于表。
疾。盛也。快于數(shù)而疾。呼吸之間脈七至。熱極之脈也。在陽猶可。在陰為逆。(按疾言其至止之躁也。不必七至。
病主津虛氣悍。非熱也。)細。微眇也。指下尋之。往來如線。蓋血冷氣虛。不足以充故也。為元氣不足。乏力無精。內(nèi)外俱冷。痿弱洞泄。
為憂勞過度。為傷寒。為積。為痛在內(nèi)及在下。
代。更代也。動而中止。不能自還。因而復動。由是復止。尋之良久。乃復強起為代。主形容羸瘦??诓荒苎?。若不因病。而人羸瘦。其脈代止。是一藏無氣。他藏代之。真危亡之兆也。若因病而氣血驟損。以致元氣不續(xù)?;蝻L家痛家。脈見止代。只為病脈。故傷寒家亦有心悸而脈代者。心痛亦有結(jié)澀止代不勻者。蓋凡痛之脈。不可準也。又妊娠亦有脈代者。此必二月余之胎也。
散。不聚也。有陽無陰。按之滿指。散而不聚。來去不明。謾無根柢。為氣血耗散。腑臟氣絕。在病脈。主陰陽不斂。又主心氣不足。大抵非佳脈也。
婦人脈法
婦人女子。尺脈常盛。而右手大。皆其常也。若腎脈微澀或左手關(guān)后尺內(nèi)脈浮?;蚋蚊}沉而急。或尺脈滑而斷絕不勻。皆經(jīng)閉不調(diào)之候也。婦人脈。三部浮沉正等。無他病而不月者。妊也。又尺數(shù)而旺者亦然。又左手尺脈洪大為男。
右手沉實為女。又經(jīng)云。陰搏陽別謂之有子。(尺內(nèi)陰脈搏手。而其中別有陽脈也。陰陽相平故能有子也。)凡女人天癸未行之時屬少陰。既行屬厥陰。已絕屬太陰。胎產(chǎn)之病從厥陰。凡婦人室女病寒。及諸寒熱氣滯。須問經(jīng)事若何。凡產(chǎn)后。須問惡露有無多少。
小兒脈
小兒三歲以下??椿⒖谌P(guān)紋色。紫熱。紅傷寒。青驚風。白疳病。惟黃色隱隱?;虻t隱隱。為常候也。至見黑色。則危矣。其他紋色。在風關(guān)為輕。氣關(guān)漸重。命關(guān)尤重也。及三歲以上。乃以一指按三關(guān)(寸關(guān)尺為三關(guān))常以六七至為率。添則為熱。減則為寒。若脈浮數(shù)。為乳癇風熱。或五臟壅。虛濡為驚風。緊實為風癇。緊弦為腹痛。弦急為氣不和。牢實為便秘。沉細為冷。大小不勻。祟脈?;蛐』蚓彙;虺粱蚣殹=詾樗奘巢幌?。脈亂身熱汗出不食。食即吐。
為變蒸也。浮為風。伏結(jié)為物聚。單細為疳勞。小兒但見憎寒壯熱。即須問曾發(fā)斑疹否。此大法也。
診家宗法
(按此篇所列六條。即予位數(shù)情勢之義也。)浮沉(以舉按輕重言。浮甚為散。沉甚為伏。)遲數(shù)(以息至多少言數(shù)。甚為疾。數(shù)止為促。)虛實洪微(以虧盈言。虛以統(tǒng)芤濡。實以該牢革。微以括弱。)弦緊滑澀(以體性言。弦甚為緊。緩止為結(jié)。結(jié)甚為代?;越y(tǒng)動。)長短(以部位之過不及言。)大?。ㄒ孕螤钛浴#┲T脈亦統(tǒng)之有宗歟。蓋以相為對待者。以見曰陰曰陽。為表為里。不必斷斷然七表八里九道如昔人云云也。觀素問仲景書中論脈處。尤可見取象之義。今之為脈者。能以是觀之。思過半矣。于乎。脈之道大矣。而欲以是該之。不幾于舉一而廢百歟。殊不知至微者理也。至著者象也。體用一源。顯微無間。得其理。則象可得而推矣。是脈也。求之于陰陽對待統(tǒng)系之間。則啟源而達流。因此而識彼。無遺策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