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方源】《中國藥典》2015年版538、539頁。
【處方】麻黃50g、苦杏仁100g、石膏400g、甘草50g、金銀花167g、連翹167g、知母167g、黃芩167g、板藍(lán)根167g、麥冬167g、魚腥草167g。
【制法】以上十一味,石膏加水煎煮0.5小時,加入其余麻黃等十味,加水煎煮二次,每次1小時,合并煎液,濾過,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.10-1.15(80℃),放冷,加乙醇使含醇量達75%,攪勻,靜置24小時,濾過,濾液回收乙醇并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.20-1.25(80℃)的清膏,加水約至1000ml,攪勻,冷藏(4-7℃)36-38小時,濾過,濾液加入苯甲酸鈉3g和甜蜜素5g,加水至1000ml,攪勻,灌裝,滅菌,即得。
【性狀】本品為棕紅色的液體;味苦、微甜。
【藥性分析】方中以麻黃、杏仁、甘草、石膏辛涼宣肺,清熱平喘為主藥;輔以金銀花、連翹、板藍(lán)根清熱解毒,助主藥辛涼透表;黃芩、魚腥草清泄肺熱;知母、麥冬瀉火滋陰。諸藥合用,肺熱得清,肺氣得暢,則咳喘諸證自平。
【功效】清熱解毒,宣肺化痰。
【主治】用于熱邪犯于肺衛(wèi)所致發(fā)熱、汗出、微惡風(fēng)寒、咳嗽、痰黃,或兼喘息、口干而渴。
【用法與用量】口服。一至三歲一次10ml,一日3次;四至七歲一次10ml,一日4次;八至十二歲一次20ml,一日3次,或遵醫(yī)囑。
【注意】大劑量服用,可能有輕度胃腸不適反應(yīng)。
【規(guī)格】每支裝10ml。
【貯藏】密封。